新公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 備考QQ群:663261430 | 備考課程:三年職通協(xié)議班
———————————————————————————————————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一、地震分類:
(一)根據發(fā)生的位置分類:分為板緣地震、板內地震、火山地震;
(二)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分類:分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脈動;
(三)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類: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誘發(fā)地震、人工地震;
(四)根據震源深度進行分類: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km以上)。
二、地震分布: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1.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2.歐亞地震帶、3.大洋中脊地震帶。
三、傳播方式:
縱波(P波):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的波,傳播速度較快,到達地面時人感覺顛動,物體上下跳動。
橫波(S波):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傳播速度比縱波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搖晃,物體會來回擺動。
四、其他常見名詞:
震源:地球內部直接產生破裂的地方稱為震源,它是一個區(qū)域,但研究地震時常把它看成一個點。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它實際上也是一個區(qū)域。
震中:根據地震儀記錄測定的震中稱為微觀震中,用經緯度表示;根據地震宏觀調查所確定的震中稱為宏觀震中,它是極震區(qū)(震中附近破壞最嚴重的地區(qū))的幾何中心,也用經緯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觀震中與微觀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沒有儀器記錄時,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壞范圍而確定的宏觀震中。
震中距: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叫做震中距。同一個地震在不同的距離上觀察,遠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樣。
震源深度:從震源到地面的距離叫做震源深度。
地震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用“級”來表示。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對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響的強弱程度。(或釋為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