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拉弗曲線
描繪了政府的稅收收入與稅率之間的關系。當稅率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時,提高稅率能增加政府稅收收入,但超過這一限度時,再提高稅率反而會導致政府稅收收入減少。
(2)凱恩斯定律
凱恩斯認為,僅靠自由機制是無法保證經濟穩(wěn)定增長,達到充分就業(yè)的,必須加強國家干預。據此他提出,在需求出現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時,應當由政府采取措施來刺激需求,而總需求隨著投資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費也將增加,經濟就可以穩(wěn)定地增長,以至達到充分就業(yè),使生產(供給)增加。
(3)區(qū)塊鏈
區(qū)塊鏈(Blockchain)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qū)塊鏈系統(tǒng)中實現不同節(jié)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算法。
(4)零和效應:
實力相當的雙方在談判時做出大體相等的讓步,方可取得結果,亦即每一方所得與所失的代數和大致為零,談判便可成功。然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程越來越走向“非零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雙贏”。因此,“非零和效應”已經替代了過時的“零和效應”。如今,不少人常將“非零和效應”稱之為“雙贏效應”。
(5)諾斯悖論:
“諾斯悖論”,又叫國家悖論,是由新制度經濟學家諾斯提出的,定義是:一方面國家權力構成有效產權安排和經濟發(fā)展的一個必要條件,沒有國家就沒有產權;另一方面,國家權利介入產權安排和產權交易又是對個人財產安全的限制和侵害,就會造成所有權的殘缺導致無效的產權安排和經濟的衰落。
(6)瓦格納法則
瓦格納法則是指隨著國家職能的擴大和經濟的發(fā)展就要求保證行使這些國家職能的財政支出不斷增加,即隨著人均收入提高財政支出相對規(guī)模相應提高。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以及從事的生產性活動,也會隨著經濟的工業(yè)化而不斷擴大。因為隨著工業(yè)化經濟的發(fā)展,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更加突出,市場機制不可能完全有效地配置整個社會資源,需要政府對資源進行再配置,實現資源配置的高效率。
(7)帕累托最優(yōu)
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tài)到另一種狀態(tài)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進的余地;換句話說,帕累托改進是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的路徑和方法。帕累托最優(yōu)是公平與效率的“理想王國”。
(8)特里芬難題
特里芬難題來源于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的《黃金與美元危機——自由兌換的未來》。是指“由于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雖然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但是各國為了發(fā)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淀,對美國國際收支來說就會發(fā)生長期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wěn)定,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國際貿易收支長期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悖論。”這一內在矛盾稱為“特里芬難題(Triffin Dilemma)”
(9)卡特爾
卡特爾 (cartel)由一系列生產類似產品的獨立企業(yè)所構成的組織,集體行動的生產者,目的是提高該類產品價格和控制其產量。壟斷利益集團、壟斷聯盟、企業(yè)聯合、同業(yè)聯盟(Cartel)也稱卡特爾,是壟斷組織形式之一。生產或銷售某一同類商品的企業(yè),為壟斷市場,獲取高額利潤,通過在商品價格、產量和銷售等方面訂立協定而形成的同盟。參加這一同盟的成員在生產、商業(yè)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獨立性。
(10)里昂惕夫反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世界經濟迅速發(fā)展,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傳統(tǒng)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更顯得脫離實際。在這種形勢下,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力圖用新的學說來解釋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存在的某些問題,這個轉折點就是里昂惕夫反論(The Leontief Paradox),或叫里昂惕夫之謎。根據傳統(tǒng)的要素稟賦理論,戰(zhàn)后美國出口的應是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美國經濟學家華西里·列昂惕夫采用投入產出法對戰(zhàn)后美國對外貿易發(fā)展狀況進行分析后,卻發(fā)現,美國進口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這與赫--俄模型剛好相反。由于赫--俄模型已經被西方經濟學界廣泛接受,因此里昂惕夫的結論被稱為"里昂惕夫迷"或"里昂惕夫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