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思維和精神本來是在人類產生以后出現的現象,思維和精神只是適用于人類的范疇。為什么在哲學中他們也成了同存在、物質對偶的最一般范疇呢?這是因為人們是從自己的主體地位出發考察世界,人即是這個世界的存在物,又是一種有意識、能思維的存在物。人們在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時候,一方面面對著一個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另一方面又往往按照自己存在和活動的特點來看待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質,不僅把自己特定的思維、精神這種屬性賦予物質世界,而且把它無限的普遍化,使之成了超物質的創造本原,于是就產生了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是本原的問題。
原始社會時期,原始人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更不知道自己的意識或思維的起源和本質。但人確實有意識、能思維,而且還經常受著夢中景象的影響,原始人對這一切都不能解釋,于是就產生一種觀念,認為人們的意識或思維不是他們自己身體器官活動的產物,而是一種獨特的、寄寓于人的身體軀殼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軀殼的靈魂的活動,這就有了靈魂和肉體的關系。在遠古時代的人們看來,既然靈魂在人死以后能離開身體軀殼繼續活動,那么就表明靈魂是不會死亡的,這就是靈魂不死的觀念。在這個觀念的基礎上,人們還推人及物,用擬人觀來解釋自己同樣不了解的自然力,認為自然力也是某種精神力量來支配的,他們把靈魂賦予動物、植物和一切自然現象,這就是萬物有靈的觀念。這表明,從遠古時代起,人們就開始了靈魂對肉體、精神對自然界的關系的思考。
進入文明時代后,隨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和社會階級的產生,一部分用自己頭腦的思維來計劃怎么樣勞動的人,已經可以不通過自己的手而是通過別人的手來執行由他們的頭腦所計劃好的勞動。于是人們可以覺察到的日益發展的文明,完全被歸于頭腦,人們愈來愈習慣用他們的思維來解釋他們的行為和存在。經過智力發展中的抽象化過程,思維愈來愈發展為超物質的實體,并由哲學家們理論地加以鞏固,并因此產生了唯心主義的世界觀。總是這樣或那樣的用意識、思維來解釋世界的本質和存在,意識、思維被看作是比物質更為根本、具有無限創造源泉的獨立精神實體。同時還有一種與之對立的唯物主義世界觀。這種觀點認為物質世界是自然存在的,不是有意識、思維所產生,而意識、思維則依賴于物質,由物質派生。這樣,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就成為哲學家們不得不探討、不得不回答的共同問題。
黑格爾曾經指出:“思維與存在的對立是哲學的起點,這個起點構成哲學的全部意義”,費爾巴哈也曾說:“神是否創造世界,即神對世界的關系如何,這個問題其實就是關于精神對感性、一般或抽象對實在的關系問題”,恩格斯總結和概況了哲學發展特別是近代哲學發展的歷史,并吸取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有關論述,以更明確的形式提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只要人和世界的關系存在,這個問題就始終存在,所以具有永恒的意義。哲學其他問題的展開,理論體系的建立,都是以對這個問題的考察和回答為起點和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