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的認知特征
教師是在知識含量高的教育領域從事職業活動的人,職業的成功有賴于教師良好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一般認為,教師的知識結構主要包括專業學科內容知識、教育教學知識、心理學的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教師的教學能力包括組織和運用教材的能力、言語表達能力、組織教學的能力、對學生學習困難的診治能力、教學媒體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機智等。
二、教師的人格特征
教師的人格特征是影響教學的重要因素,其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如教師的職業信念、教師的性格特點和教師對學生的理解等。在教師的人格特征中,有兩個重要特征對教學效果有顯著影響:一是教師的熱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師富于激勵和想象的傾向。
1.職業信念
教師的職業信念是指教師對成為一個成熟的教育教學專業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為教師提供了奮斗的目標,是推動教師成長的巨大動力。有關職業信念的心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
(1)教學效能感
教學效能感一般指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行為和學習結果的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這種判斷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和指導,從而影響教師的工作效率。教師效能感又分為兩個部分:一般教學效能感和個人教學效能感。前者指教師對教與學的關系、教育在學生身心發展中的作用等問題的一般看法和判斷,后者指教師認為自己能夠有效地影響學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學生的能力。
(2)教學歸因
教學歸因是指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原因的解釋和推測,這種解釋和推測所獲得的觀念必然影響其自身的教學行為。例如,傾向于將原因歸于外部因素的教師,往往會更多的將學生的學習結果歸結于學生的能力、教學條件等因素,因而在面對挫折時,就比較傾向于采取職業逃避策略,做出聽之任之或者怨天尤人的消極反應。
2.職業性格
有研究認為,教師的性格品質的基本內核是促進,即對別人的行為有所幫助,教師的促進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理解學生。有效的教學依賴于教師對學生的理解,教師要真正理解學生,就應心胸豁達,具有敏感性、善移情和客觀性的品質。
(2)與學生相處。由于教學是一個人際交往的過程,所以,有效的教學取決于有效的交往。能否進行有效的交往取決于教師的真誠、非權勢、積極相待、善于交往的技能等品質。
(3)了解自己。教師對自己執教時產生的心理狀態的了解和控制,是教師保持健康心理和有效施教的一個重要條件。在了解自己方面,教師應關注自己的安全感和自信,清楚自己的需要。
三、教師的行為特征
教師教學行為可以從六個方面來衡量:教師行為的明確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任務取向、學生參與性、啟發性和及時評估教學效果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做到這六點,必然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