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季節
在詩詞考試中特別喜歡考到各位同學,詩歌中的季節。一般的考法直接問你該詩句描寫的是什么季節,或者按照對詩句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序。比如“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句詩歌里面我們通過亂花,淺草這些意象判斷中我們詩歌里描寫的春期,而且是早春的時候,花開的繁盛,草長得較稀疏。同時如果知道這首詩的題目我們也可以判斷這是早春的時候,本詩是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通過這些意象梅子,杏子長得很好,麥花可以看出是夏季,還是初夏的時候,梅子金黃,正是吃梅子的夏季。
二.節日
中國古代詩人喜歡將詩歌與我們的傳統節日聯系起來,所以有的時候也會考查大家詩歌描寫的是哪一個節日或者對節日進行時間先后的排序,做這樣的題還是要從詩歌中的意象出發,也要對傳統節日的習俗要有所了解。比如: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從花千樹,星如雨等意象可以推斷出是古代元宵節放煙花的情形,再結合本詞的題目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如: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這首詩根據群龍,木蘭舟這些意象可以看出這是在描寫端午節賽龍舟的情形,從本詩的后幾句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也可以看出描寫的端午節,本詩出自明代詩人邊貢的《午日觀競渡》。
三.手法
有的時候詩歌的考查比較難,喜歡考詩歌中的特殊的手法,比如用典的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如:李商隱的《潭州》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在這句詩中引用了兩個典故,其中“湘淚”一詞,乃引《述異記》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蒼梧。舜妃娥皇女英傷心慟哭,淚下沾竹,而竹色盡斑”。“楚歌”一詞指屈原“離騷”、“九歌”賦中,指斥令尹子蘭之故事。詩人借屈原事而刺宣宗、白敏中。所謂“怨蘭叢”,就是怨排斥異己,貶逐會昌有功舊臣的白敏中、令狐絢輩。含蓄委婉深刻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上一篇:重慶事業單位備考資料:請示批復
下一篇:重慶事業單位備考資料:天干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