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并正式啟動以來,已連續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等任務。探月工程作為中國航天史上的一件大事,讓我們來回顧這一輝煌成就的發展歷程
一、知識梳理
1.2004年1月,國務院批準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命名為嫦娥工程。中國嫦娥工程分三期實施,俗稱“繞”“落”“回”探月工程“三步走”。
2.2006年2月,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將“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列入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
3.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務是實現環繞月球探測。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全方位研究月球總體情況。嫦娥一號在軌有效探測16個月,2009年3月成功受控撞月,首次實現我國自主研制的衛星進入月球軌道并獲得全月圖,實現我國探月工程第一步戰略目標。
4.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務是實現月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成功發射。作為先導星,嫦娥二號為二期工作進行多項技術驗證,并開展多項拓展試驗。其中,2012年12月,嫦娥二號衛星在距地球約700萬公里遠的深空與圖塔蒂斯小行星交會,并獲取小行星高清晰圖像。
5.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發射,12月14日在月球表面成功軟著陸。成為37年內再次訪問月球的人類使者。嫦娥三號著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完成互拍并將圖像傳回地面,實現我國探月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嫦娥三號著陸器還創造出迄今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人造航天器的紀錄。
6.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務是實現無人采樣返回。2014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從地球出發,成功繞月后,11月1日,返回器以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地球大氣層,安全精確著陸,為嫦娥五號任務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
7.2018年5月21日,“鵲橋”號發射成功。解決了月球背面與地球的通訊問題,成為人類唯一地球、月球背后通信中繼衛星。
8.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從地球啟程,于2019年1月3日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9.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成功,這是我國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23天后的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面。這是嫦娥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的至關重要一步,這是21世紀人類首次月球采樣返回任務,標志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一大步。
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首次地外天體的采樣與封裝,首次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首次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首次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上一篇: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中國貨幣演變史
下一篇: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明代四大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