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欣賞《山在虛無縹緲間》,體會虛無縹緲的意境。了解清唱劇《長恨歌》用借古喻今的手法所抒發的愛國情懷、無奈和憤懣。
【過程與方法】
學習過程中運用聆聽、分析、合作等方法,學生能夠分析樂曲并能提升音樂鑒賞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知識與技能】
了解清唱劇和復調音樂,以及《長恨歌》的創作背景、意圖和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清唱劇、復調音樂等知識點,分析樂曲的特點。
【難點】
能夠與《長恨歌》第五樂章《六軍不發無奈何》進行對比賞析,嘗試自主分析對比。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創設情境,吟誦詩作《長恨歌》片段,提問學生,這首詩的名字是什么?作者是誰?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長恨歌》,今天我們所學習的歌曲便是以此為基礎所創作的清唱劇《長恨歌》的選段《山在虛無縹緲間》。
引入課題,《山在虛無縹緲間》。
(二)初步感知
1.初聽歌曲
并設問:"歌曲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描繪了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境,用清澈而輕柔的音色來營造虛無縹緲的感覺。
2.復聽歌曲
并設問:"歌曲的表現形式是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此曲為女聲三部合唱作品,用以復調的手法,使樂曲更加生動韻味十足。歌曲以白居易的《長恨歌》基礎,借唐明皇不理朝政對國民黨反動政府進行了有力的諷刺,向人們宣告,腐敗的政治必然會導致民族的災難,它有力地配合了我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
(三)樂曲賞析
1.教師講述背景:《長恨歌》是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講述了唐明皇李隆基與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所釀造的叛亂葬送了。結合民間傳說將楊貴妃當做仙境的仙女,賦予故事神秘傳奇的色彩。基于詩作,黃自先生將"山在虛無縹緲間"作為一個樂章,來描繪在蓬萊仙島的楊貴妃。
2.教師播放《清平調》,請學生欣賞其異同。
3.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山在虛無縹緲間》這一樂章采用了明末清初古曲《清平調》的旋律素材,以復調自由模仿的手法加以發展。
4.教師總結講解清唱劇和復調,并提問學生還有哪些樂曲與清唱劇或復調有關?
5.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鼓勵評價。
(四)鞏固提高
1.教師提出同屬于清唱劇《長恨歌》的第五樂章《六軍不發無奈何》,并簡單介紹《六軍不發無奈何》的故事背景。
2.學生分組討論兩首樂曲的不同情緒特點。
3.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引導學生。
4.請學生陳述觀點,并給予鼓勵評價。
5.教師與學生共同總結分析。
(五)小結作業
今天我們學習了樂曲《山在虛無縹緲間》,了解了清唱劇《長恨歌》的故事背景和創作手法。
請同學們課后收集一些國外的清唱劇選段,對比聆聽一下,并和同桌討論自己的心得體會。
四、板書設計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
上一篇:教師招聘面試:詩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