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抗戰題材電影《八佰》近日上映,逼真再現了那段烽火連天、國破家亡的歲月。
【熱點聚焦】
我們的國度從來不缺少英雄。近代以來,在致力于救亡復興的荊棘長路上,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英勇犧牲。“八百壯士”“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壯士”“臺兒莊血戰”等事跡,凝聚著這個民族舍生取義的家國情懷,是值得永遠傳承的精神財富。文藝作品本身肩負著記錄歷史的使命,艱苦卓絕的抗戰史也一直是中國影視劇創作中最重要的題材之一。而要還原那段歷史,必須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容不得偷工減料、投機取巧。從“黑白膠片”到“彩色數碼”,《英雄兒女》《地道戰》《雞毛信》令人記憶猶新,《太行山上》《亮劍》《彭德懷元帥》成為文化現象,一批優秀作品引起強烈共鳴。而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于創作者老老實實從細節摳起,以尊重歷史為基礎創造出了藝術真實。
眼下,國產影視市場每年上映400余部電影,播出上百部電視劇,可謂是高度繁榮,但經得起各種檢驗和審視的經典不多。尤其在戰爭題材上,真實反映抗戰故事的高質量作品寥寥無幾,不少劇集只是披著抗戰外衣的“戲說劇”“魔幻劇”“偶像劇”,或是罔顧歷史事實,或是違背常識常理,或者純粹胡編亂造。許多公司本著“賺快錢”的心態,無心在場景還原、演技雕琢等方面下功夫,只想著怎么吸引眼球、拉動流量。當然,這種創作“歪風”也不止見于戰爭題材,放眼整個影視市場,其他歷史劇乃至職場劇、家庭劇等等也常常有情節離譜、狗血庸俗的通病,直觸現實、具備思想性的作品很少,充滿假大空、疏離感的“產品”很多。
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失去現實這個源頭活水,文藝創作不僅難出經典,連及格也不容易。中國大地上,從不缺少好故事。別的不說,以弱勝強、不屈不撓的中國反侵略史,就是一座有待發掘的影視富礦。期盼廣大文藝創作者能夠從市場反饋中獲得啟示,真正沉下心來挖掘和展示抗戰劇本身應具有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真正展現愛國主義、英雄主義、集體主義的澎湃熱血,以更多精品佳作告慰歷史,激發民族自信自強的昂揚精神。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