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宮的形態(tài)和分部:
(1)形態(tài):子宮呈倒置梨形,分為底、體、頸3部分。子宮下端的子宮頸下部伸入陰道內(nèi),此部分稱子宮頸陰道部。非孕時,子宮峽長約1cm;妊娠時,子宮峽逐漸伸展變長至7~10cm,形成子宮下段。未產(chǎn)婦的子宮口呈圓形,經(jīng)產(chǎn)婦的則為橫裂狀。
(2)子宮內(nèi)腔分部:分為底、體、頸三部分。子宮底為輸卵管子宮口水平以上隆凸部分;下端狹窄呈圓柱狀為子宮頸, 在成人長約2.5 ~ 3.0cm,為腫瘤的好發(fā)部位;底與頸之間為子宮體。子宮頸上端與子宮體相接較狹窄稱為子宮,長約1cm。在妊娠期間,子宮峽逐漸伸展變長,形成子宮下段;妊娠末期,可延長至7 ~ 11cm,峽壁逐漸變薄。產(chǎn)科常在此處進行剖宮術(shù),可避免進入腹膜腔,減少感染的機會。
二、子宮的位置和毗鄰:
子宮位于盆腔中央,膀胱與直腸之間,下端接陰道,兩側(cè)有輸卵管和卵巢。輸卵管和卵巢被稱為子宮附件。子宮正常為前傾前屈位。
三、子宮的固定裝置:
(1)子宮闊韌帶:可限制子宮向兩側(cè)移動。
(2)子宮圓韌帶:起于子宮體前面的上外側(cè),輸卵管子宮口的下方,止于陰阜和大陰唇的皮下,具有維持子宮前傾的作用。
(3)子宮主韌帶:維持子宮頸正常位置、防止子宮脫垂。
(4)子宮骶韌帶:與子宮圓韌帶協(xié)同維持子宮的前傾前屈位。
四、陰道穹:陰道穹分為前部、后部和側(cè)部,后部最深,臨床上可經(jīng)陰道穹后部穿刺引流積液或積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