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醫務人員醫學倫理素質的養成與行為規范
一、醫學道德修養
醫學道德修養概念:是醫務人員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磨煉,把社會主義醫學道德基本原則的規范轉化為個人醫學道德品質的過程。
醫學道德的修養原則:主體性原則;實踐性原則;自律與他律相統一原則。
醫學道德修養的方法:躬親實踐,勤于學習,堅持內省,積善成德,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
醫德境界含義:醫務人員從一定的醫德觀念出發,在醫德修養過程中所形成的醫德修養水平和醫德品質狀況。
醫德境界的層次:以醫謀私的醫德境界;以醫謀生的醫德境界;以醫為業的醫德境界;為醫奉獻的醫德境界。
二、醫學道德評價
醫學道德評價概念:人們依據一定的醫學道德標準對醫務人員或醫療衛生部門的醫療行為作出的道德價值和善惡的判斷。
醫學道德評價作用:對醫務人員醫德品質的形成有導向作用;對醫學科學的發展有推動作用;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有促進作用;對醫學人際關系有協調作用。
醫學道德評價標準:是否有利于病人疾病的緩解或根除;是否有利于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是否有利于醫學科學的發展;是否有利于群體健康水平的提高及社會文明的進步。
醫學道德評價依據:醫學動機和醫學效果的統一;醫學目的和醫學手段的統一。
醫學道德評價方式: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傳統習俗。
三、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范
以人為本,踐行宗旨;遵紀守法,依法執業;尊重患者,關愛生命;優質服務,醫患和諧;廉潔自律,恪守醫德;嚴謹求實,精益求精;樂于奉獻,熱心公益。
第三章 醫學心理
第一節 心理學基礎
一、認知過程
認知過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現象和本質的反映過程。它包括感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一)感覺
1.感覺的概念
2.感覺的分類
3.感覺的特征
(二)知覺
1.知覺的概念
2.知覺的基本特性
3.知覺的分類
4.錯覺
(三)記憶
1.記憶的概念和基本過程
2.記憶的分類
3.遺忘的概念和規律
(四)思維
1.思維的概念和特征
2.思維的分類
3.思維的過程
(五)想象
1.想象的概念和特點
2.想象的分類
3.表象的概念和特點
(六)注意
1.注意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注意的功能與外部表現
3.注意的分類
4.注意品質
二、情緒和情感過程
(一)情緒與情感的概念
(二)情緒和情感的聯系與區別
(三)情緒情感的作用
(四)情緒情感分類
(五)情緒的認知理論
三、意志過程
(一)意志的概念
(二)意志行動的基本特征
(三)意志的品質
四、需要與動機
(一)需要
1.需要的概念
2.需要的分類
3.需要的層次理論
(二)動機
1.動機的概念
2.動機沖突。
五、人格和行為
(一)人格
人格心理特征是指個體在心理上經常而穩定地表現出來的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三者構成了個體心理面貌的獨特性。
1.能力
(1)能力的概念
(2)能力的分類
(3)能力的個別差異
(4)影響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2.氣質
(1)氣質的概念
(2)氣質特征
(3)氣質類型
(4)氣質學說
(5)氣質的意義
3.性格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特征
(3)影響性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二)行為
1.行為的概念
2.健康相關行為類型
(1)A/B型行為類型
(2)C型行為類型
3.危害健康的行為
(1)吸煙
(2)藥物濫用
(3)酗酒
六、心理評估與咨詢治療
(一)心理評估
1.心理評估的概念
2.心理評估的方法
3.心理評估的基本程序
4.心理測驗的概念
5.標準化心理測驗的基本條件
6.應用心理測驗的基本原則
7.心理測驗的類型及應用。
(二)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1.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基本概念
2.心理咨詢基本技巧
3.心理治療的基本原則
4.心理治療的基本技術
5.常見心理治療方法
(1)精神分析療法
(2)行為療法
(3)患者中心療法
(4)認知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