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電視綜藝領域出現了“文化熱”現象,文化類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兒行千里》、《國學小名士》、《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占據了各大衛視的黃金時段。
【命題預測】
繼中國詩詞大會后,不管是“講故事”的《朗讀者》,還是讀信的《見字如面》,都在觀眾中掀起了一股熱潮,并廣受好評。面對文化類節目的集體走紅,有人說中國文化節目迎來了“春天”。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要點】
一、概括提煉話題,表明觀點
文化類節目的走紅,能夠提高電視臺的收視率,滿足觀眾的文化需求,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文化軟實力;然而我們也應看到文化節目存在的不足,真正實現文化節目的持續繁榮任重而道遠。
二、結合實際,辯證分析
1、影響分析(意義)
(1)對觀眾而言,普及文化知識,享受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2)對社會而言,營造全民讀書的書香社會氛圍,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對傳統文化而言,得以復蘇、傳承、發展、創新,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
2、原因分析
(1)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優質文化產品的需求非常迫切。
(2)其他節目過度娛樂化,觀眾審美疲勞,渴望與眾不同、更有內涵的新節目。
(3)文化類節目中蘊含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匹配了文化需求缺口。
3、可能存在的問題分析
(1)曲高和寡。節目中缺乏通俗易懂的解讀,普通觀眾可能看不懂。
(2)形式單一。節目內容多集中在詩詞、文字和歷史等人文領域,形式基本以競賽、背誦為主。
(3)淺層化。節目在文化內涵與外延方面的發掘不夠深、不夠廣,與現實生活聯系得也不夠緊密。
(4)同質化。容易引起其他電視臺的盲目跟風。
三、結合實際談落實
要想讓文化節目從“走紅”到持續繁榮,必須要推進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文化創作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創新改造,既有陽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適合如今觀眾的欣賞習慣。
2、節目制作要把握好專業性和娛樂性之間的平衡,用娛樂化的手段來表現歷史文化題材,使得節目對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更為有趣。
3、文化傳播要實現文化輸出,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用中國表達傳遞文化自信,展現大國氣度,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
更多公務員考試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81082891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上一篇:莫讓緊張成為公務員面試的掣肘
下一篇:貼近平“語” 打造面試高分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