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也稱學校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我國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在一定范圍內補充國家課程的不足。
校本課程開發有利于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此外,學校課程開發,也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趨勢。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門適當地簡政放權,也要求學校真正將教師、學生當作“主人”,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作用。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
1.“以學生為本”的課程理念
國家本位的課程開發更加關注社會發展和學科知識體系,但容易忽視學生的學習需要,尤其是學生的有差異的學習需求。校本課程開發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需要,尤其重視學生個體的有差異的學習需要,同時兼顧社會的需要。
2.“決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學校呼喚自主的管理權限,教育的所有納稅人都希望參與教育的決策過程,而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回應了這種民主的呼聲,順應了反對權力集中、呼吁權力下放的民主思潮。
3.“全員參與”的合作精神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以教師為主體,形成一個由校長、研究講師、學生及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士共同開發課程的一個合作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任何一方都可以就課程中的某一個問題與其他人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大家都有權對課程發表自己的意見,并最終達成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課程方案。
4.個性化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
校本課程開發至少在三個方面體現了教育追求個性化的思想:(1)校本課程開發滿足了各地區經濟發展對教育多層次、多元化的需要;(2)在編制、實施和評價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的主體性得到體現,從而能更好地發揮教師教學和教師作為研究者主體的作用;(3)校本課程更關注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等的個性差異,力求使每個受教育者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個性優勢得到展示與發揮,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未來社會的需求。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條件
就學校自身而言,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大體上需要具備四個方面的基本條件。
1.明確的教育哲學思想和辦學宗旨
從總體上講,國家對于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規定,只能是最基本的原則性要求,不可能照顧到各地各類各級學校的特殊性。這就要求學校要有自己獨特的教育哲學思想和辦學宗旨,亦即學校要根據具體的師生特點、教育資源和學校環境以及教育者的辦學旨趣確立自己學校獨特的發展方向。
2.民主開放的學校組織結構
校本課程開發要求學校有一個民主開放的組織結構。因為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自己的教育哲學產物,所以它只有在學校自愿的基礎上,通過橫向交流體制發揮作用。這種開放的橫向結構具備廣泛而通暢的交流渠道,能夠分散權力,有利于小組工作和小組內部以及小組之間的良好溝通。同時,這也需要一位具有民主開放精神的校長。
3.體現學校教育哲學和辦學宗旨的教學系統
為了有效地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必須建立體現學校教育哲學思想的教學系統和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大家分擔責任和積極追求成功的氛圍。同時,要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運行,教學系統需要和課程講師保持密切聯系,不斷地進行交流與溝通,建立內部反饋和激勵機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校本課程開發。
4.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自主進行的,各不相同,所以國家很難采用類似于外部統一考試等評價手段來評價校本課程的實施成效。因此,要克服和消除校本課程開發固有的缺陷與隱患,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健康順利進行,學校必須有較為規范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進行自覺自律的自我評價,不斷反思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自我批評、自我激勵、自我改進。
此外,需要合理地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對時間、場所和資金進行優化配置,并注意從學校周圍的研究所、大學等教育科研機構和社區組織中獲得資源支持。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程序
校本課程開發包括建立組織、現狀分析、制定目標、課程編制、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與修訂六個步驟。即學校成立由課程開發講師、校長、各部門負責人、教師、家長及社區人員等組成的民主開放的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或校本課程開發工作小組,在分析學生的發展需求、學校和社區的發展需要、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三個方面后,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總目標,以此為基礎進行校本課程的編制、實施與評價。需要強調的是,在具體的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其程序不是一成不變的。各校在開發過程中必須結合實際,選取合適的操作流程,使校本課程的開發更有時效性。
四、校本課程的開發途徑
1.合作開發
合作開發有多種形式,如教師與講師的合作、校內合作、校際的合作、學校與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合作、學校與社區的合作等。合作開發能夠更充分地利用課程資源,有利于各方之問的交流,特別有利于教師之間相互學習、提高。
2.課題研究與實驗
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借助課題研究與實驗的方法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探索性研究,進而帶動校本課程研發活動的展開。通過具體的課題研究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可以增強教師以及學校進行課程開發的能力,從而促使學校逐步開發出適于本校實際特點與需求的高質量的校本課程。
3.規范原有的選修課、活動課和興趣小組
“回歸”校本課程,規范原有選修課、活動課和興趣小組的設計、實施和評價等環節,對其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評估和整合,增強學校自主開發課程的科學性,建立適切的學校課程決策程序與學校內部課程評價機制,能使課程真正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特色,真正實現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為旨意的目標,從而將活動課和選修課逐步引入到校本課程開發的運行軌道。
五、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發展
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力軍,校本課程的開發帶給教師的不僅是挑戰,更為其自身專業發展提供了契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1.校本課程開發促進教師專業自主意識的提升
教師是否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決策權利,是衡量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校本課程開發作為一種有效方式,能促使教師確立專業自主地位,培養專業自主意識,形成專業發展動力。
2.校本課程開發促進教師知識結構的完善
通過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必然引起教師知識結構的重組。構建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教師也會由此獲得深層次上成長的機會,促進其專業發展。
3.校本課程開發增強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合作能力
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教師必須始終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充分發掘有助于自我專業發展的教育資源,主動尋求與他人的合作與幫助,以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梢哉f,校本課程開發增強了教師的參與和合作意識,并為合作能力的提升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4.校本課程開發促進教師研究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教師通過從事研究,接受所需知識和能力的培訓,自己確定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與整合信息,直至研究成果的成型,可以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育質量,溝通理論與實踐,增強他們從事研究的自我效能感,進而激發其專業發展的內在需求,使得教師群體從以往無專業特征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專業性質的學術層級上來,促進其專業發展。
5.校本課程開發促進教師反思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反思是教師專業能力與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對教師改進工作有獨特作用,是教師獲得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校本課程開發中倡導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進行有效反思,對于教師確立正確、有效的教育教學行為,促進其專業發展有重要作用。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