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明為城市文明提供動力。縱觀各大城市的發展過程,不難看出很多著名的城市都是在農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就比如巴黎,上海,深圳等。鄉村為城市提供了補給,同樣也提供了文明的養分。一方面,鄉村向城市輸出了土地、人才等各種各樣的物質資源,保障了城市了空間拓展和人力供給,為城市文明的建設添磚加瓦,固本強基。另一個方面,鄉村文明傳達給城市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補充和沉淀。魯迅先生膾炙人口引人深思的文學創作是受鄉間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賈平凹筆耕不輟的源泉也正是秦嶺周邊鄉間文明所給的靈感。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科學創新,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事,無論身處大都市的繁華還是紛繁嘈雜,都能夠從鄉村文明中汲取自然的力量,能夠感受到最真實的生存狀態和教育狀態,能夠體味到最質樸的情感和最深沉的召喚。
城市文明是鄉村文明的拓展。追根溯源,人類最開始以鄉村為據點,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多,活動的范圍不斷擴大和延展,城市初見雛形,也可以說城市文明是鄉村文明的補充和延展,但又并不趨同。城市文明體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便捷繁華的生活,是全面精準的服務,是包容兼濟的社會。同樣的,城市文明的發展反哺鄉村文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為鄉村治理發展提供了借鑒,可以根據城市的產業優勢和結構特點以此為輻射帶動周邊農村發展多種產業,可以根據城市公共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實現多元共治,也可以在城市提升城市形態,打造優美城市的啟示下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還可以像城市那樣挖掘和提煉村居文化,打造村居文化品牌。如此種種,讓城市文明致力于鄉村振興。
城市文明和鄉村文明是兩種不同的文明,其折射面和表現力不同,影響力和輻射度不同,但是兩種文明各具形態,各有特色。正所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城市文明和鄉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文明的核心力量,理想的生活狀態應該也是需要在兩者間自由游走的,只有這樣才能共譜樂章,共寫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