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崗考試中,教育目的的理論是一個重要考查部分,其中考查最多的是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和教育無目的論。主要以單選題、多選題等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通過代表人物的對應、概念反選等角度進行考察,因此需要考生對點進行重點備考,充分理解每一個理論的含義。
1.宗教本位論
(1)基本主張:①人類借助于精神可以體會或者達到永恒的世界或總體的精神;②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要為人們的永生作準備,使人們信仰和飯依于神或上帝;③為了能夠使人們達到最后的目的,教育應該使人們具有“知識”“德性”“虔信”和“忠誠”的品質。
(2)代表人物:宗教本位論認為人在宗教的影響下,以皈依上帝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養成虔誠的宗教人士,在西歐中世紀流行,其代表人物是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
2.個人本位論
(1)基本主張:①教育目的應根據人的本性需要來確定。個人本位論者主張教育目的應從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社會需要出發,人生來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職能就在于使這種本能不受影響地得到發展。②教育目的在于把學習者培養成人,充分發展人的本性,增進人的價值。教育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發展,除此之外,教育沒有其他目的。這也說明教育目的不是根據社會的需要而制定的。③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社會只有在有助于個人的發展時才有價值。④評價教育的價值應以其對個人發展所起的作用來衡量。這種把人的自身的需要作為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據,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具有進步意義。
(2)代表人物:這種觀點曾在18世紀和19世紀上半葉廣泛盛行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哲學家盧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德國教育家康德和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進步教育之父”之稱的美國教育家帕克也是個人本位論者,在當代,人本主義者如馬斯洛、羅杰斯等人也被看作是個人本位論者。
比較常考的人物記憶口訣:夫人太啰嗦。其中“夫”是指“福祿貝爾”,“人”是指“個人本位論”,“太”是指“裴斯泰洛齊”,“啰”是指“羅杰斯”,“嗦”是
“盧梭”。
3.社會本位論
(1)基本主張:①教育的目的應當根據社會需要來制定,人的發展根植于社會,個人的發展必須服從于社會。社會本位論者認為,個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個人的發展必須服從于社會。孔德認為:“真正的個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類才存在,因為不管從哪方面看,我們個人的一切發展,都有賴于社會。”②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學習者培養成為符合社會準則的公民,使學習者社會化,保證社會生活的穩定與延續。涂爾干說:“教育在于使青年社會化,在我們每個人之中,造成一個社會的我,這便是教育的目的。”③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個人的存在與發展從屬于社會。納托普認為:“在教育目的的決定方面,個人不具有任何價值。個人不過是教育的原料,個人不可能成為教育目的。”④評價教育的價值應當以其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來衡量。社會本位論者認為,教育的結果只能以其社會的功能來衡量,離開了社會,就無法對教育的結果作出衡量,為達到某種結果而提出的教育目的必然成為一種沒有意義的東西。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①赫爾巴特:以永恒不變的五種道德觀念,“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平等或報酬”為教育內容,培養真正善良的人,既不懷疑現存的社會秩序,又能遵守現行的社會法制的人。
②柏拉圖:西方教育史上,強調教育社會價值的第一人,培養“理想國”所需要的哲學家和軍人。
③孔德:“真正的個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類才存在,因為不管從哪方面看,我們個人的一切發展,都有賴于社會。”
④涂爾干:“社會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一種教育調節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輕一代系統的社會化。”
記憶口訣:黑社會恐嚇涂圖。其中“社會”指“社會本位論”,“恐”指“孔德”,“嚇”指“赫爾巴特”,“涂”指“涂爾干”,“圖”指“柏拉圖”。
4.教育無目的論
(1)基本主張:教育無目的論是在20世紀初由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約翰·杜威提出的。其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指出:“教育即生長、即生活、即經驗的持續不斷的改造”,他主張“教育即生活”的無目的教育理論。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不存在“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過程以內”。杜威還認為教育就是社會生活本身,是個人經驗的不斷擴大積累,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目的。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須內化于教育,通過教育過程去實現。
(2)代表人物:杜威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