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 | 備考QQ群:820473978 | 備考課程:兩年協議無限學
———————————————————————————————————
資料背景
不久前,一條新聞引起關注:文化和旅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三部門發聲,2023年,將舉辦“大地歡歌”全國鄉村文化活動年,推出全國“村晚”、全國廣場舞展演等鄉村文化活動。三部門共同聚焦鄉村文化建設,可見這件事兒分量之重。
解讀
處于供給“末梢”的廣大基層和農村,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也是文化資源下沉落地的難點。然而,曾經,“喇叭一響,看電影的人一操場”“戲班子一來,男女老少全村出動”……如今,這樣的景象似乎很難再現。送下鄉的文化如何才能真正送到百姓心坎上?這是一道必答題,也是一道“既要、又要”的辯證題。
文化下鄉,為何“供需不對路”、“送了留不下來”?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認知、機制、人才……不一而足,再深究一步,主要有幾種心理在作祟:
其一,用“俯視”心態看待文化下鄉,將農村視為“低端文化”的地盤,認為城里過時的文化活動,在村里依然時髦。從某種程度來說,如今很多鄉村,比城里還要“潮”。當村民都在用手機玩直播,文化下鄉的形式和內容,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做法,注定很難贏得大家的認可。其二,用“行政”思維推動文化下鄉,只是簡單從政績角度作決策,把“做了當成做好了”。文化下鄉是要將文化送到農村、送給農民朋友,但若是純粹將之視為一種行政手段,僅僅是自上而下的單向輸送,就很容易成了“虛假繁榮”。其三,用“對付”心理對待文化下鄉。在部分地區,文化工作者不愿讓雙腳勤沾泥土氣,經常關門搞創作,甚至抗拒去偏遠農村,這自然無法走進村民心中。敷衍了事的節目,也無法讓廣大群眾共情。
當然,這背后也有現實因素。比如,文化員常兼著好幾個崗位的活兒,連安排日常文化活動都無暇顧及,更別說要絞盡腦汁策劃新活動。有時不能夠做到盡善盡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盡管如此,這也不能成為事情做得不夠好的理由。
首先,要明確文化下鄉是為群眾而送。文化下鄉的本質是做群眾工作,送之前要搞清楚群眾“想什么、要什么”,送之后要了解群眾“滿意不、開心不”,讓村民說了算,既給“點菜權”,又給“評菜權”,這樣群眾才會和你掏心窩子,這樣的文化下鄉才能收獲群眾發自內心的“贊”。
其次,想清楚文化下鄉為啥要送。文化下鄉,從面上看,是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進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往深層看,文化下鄉也是為了激活鄉村文化這一富礦,在將文化送下鄉的同時,種下屬于農村自己的文化種子。
再次,想清楚文化下鄉靠誰來送。我們的社會不缺文化人才,缺的是聚才留才的平臺和氣魄。政府有關部門不光要自己干,更要在廣袤的農村大地,為各路文化人才搭好臺,吸引他們聚到一起干。他們,可以是鄉村本土文化人才,也可以是藝術院校的專業學生,還可以是在外鄉賢。
最后,文化下鄉要因勢而變,與時代共同起舞。技術變革的日新月異讓文化下鄉有了N種新可能。互聯網、云儲存、大數據讓云舞臺、線上送、聯動送成為現實,3D、VR、AR等技術讓全息影像生動呈現。從傳播渠道看,只要內容夠好,群眾夠喜歡,觀眾都能成為我們的宣傳員,帶來數量級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對于文化下鄉而言,在文化禮堂等硬件設施基本到位的今天,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細水長流中充實“軟件”,激發文化下鄉的“內驅力”,讓村民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真正讓文化留下更留香。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