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質: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有的質的規定性,是人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原因的根據。人與其他事物的根本區別在于,人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體現:
(1)人是認識和實踐、社會和歷史的主體。
(2)人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改造的客體。
(3)人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意義:確立正確的人的本質觀,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正確理解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也有助于準確地把握師生關系。
2.試述人的特點及其對教育的要求?
(1)人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教育培養人不能脫離社會關系,必須依據社會關系的需要并在社會關系中進行。同時,教育也要重視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發展規律進行教育。
(2)人是受動性與能動性的統一。
教育必須充分考慮人的主觀能動性,既要把學生看成教育活動的客體,更要把學生看成教育活動的主體;既要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
(3)人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一方面要堅持統一的教育要求,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堅持在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發揮個人特長。
3.什么是人的身心發展?包括哪些方面?它們之間的關系何?
含義:人的身心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變化過程。
包括方面:身體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身體的發展包括肌體的發育和體質的增強;心理的發展包括認知和意識兩方面的發展。
它們之間的關系:
(1)人的身心發展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身體發展是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腦的機能,心理的發展不僅寓于身體發展之中,而且隨著身體的發展而發展。
(2)同樣,認識、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過程和特征,也總是制約著身體的正常發展。因此,教育促進人的身心發展,必須是促進人的身心的和諧發展。
4.試述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1)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指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秩序漸進地做好教育工作。
(2)人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指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年齡特征:指在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形成的一般、典型的、本質的特征;要求在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上,不能搞“一刀切”;與此同時,還應看到各年齡階段又是相互聯系的,要注意各階段的銜接和過渡。
(3)人的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個體身心發展不是一個勻速前進的過程。所謂發展關鍵期:是指身體基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教育教學工作要抓住關鍵期,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發展的互補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樹信心,相信每一個學生,其次要掌握科學的教育的方法,發現學生的優勢,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和自覺;
(5)人的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指個體之間的身心發展以及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之間,存在著發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5.關于人的身心發展有哪些典型觀點?其代表人物是誰?基本觀點是什么?
(1) 遺傳決定論
代表人物:英國的高尓登和美國的霍尓。
觀點:人的發展是由人的本能決定的,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2) 環境決定論
代表人物:美國的華生。
觀點:人的發展是由后天的環境決定的。
(3) 二因素論:
代表人物:美國的吳偉士和德國的施太倫。
觀點:人的發展是由遺傳和環境共同決定的。
(4)多因素相互作用論,人的發展受到遺傳、環境、個人主觀能動性等多個方面影響,是辯證統一的觀點。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