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是備課、上課、課外輔導、作業批改(成績考核)四個環節組成。
3.教師工作的基本環節包括備課、上課、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以及學業成績檢查與評定。
4.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體系,一是啟發式,二是注入式
5.楊賢江寫的《大教學論》,是我國第一本試圖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6.由于教師在課堂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領導方式、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以及教師的情緒狀態便成為影響課堂氣氛的主要因素。
7.教師的積極情緒狀態往往會投射到學生身上,使教師與學生的意圖、觀點和情感都聯結起來,從而在師生間產生共鳴性的情感反應。
8.處罰學生的消極的課堂行為,但不能采用諷刺挖苦、體罰和剝奪學習權利等手段。
9.消極的課堂氣氛通常以緊張拘謹、心不在焉、反應遲鈍為特征。
10.對抗的課堂氣氛則是失控的氣憤、學生過度興奮、各行其是、隨便插嘴、故意搗亂。
11.人際交往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里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過程。
12.記憶的過程: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
13.看到“天安門”想到城樓是表象。
14.長系列教材,中間內容記憶效果差,是雙重抑制干擾。
15.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帶好班級、教好學生。
16.學校和家庭聯系的方式有:互相訪問、建立通訊聯系、舉行家長會、組織家長委員會、以及舉辦家長學校。
17.德育過程中“知”指道德認識,它包括道德知識、品德知識、和道德判斷、品德判斷兩個方面。
18.學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慮課堂行為的有效控制,預防紀律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又要考慮促進學生間的正常人際交往。
19.測量主要是一種收集資料數據的過程,是根據某種標準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將學生的學習行為與結果確定為一種量值,以表示學生對所測問題了解的多少。
20.意志行動心理過程:采取決定、執行決定。
21.在確定教育目的的依據問題上的兩種片面理論是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
22.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23.在我國,課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課程計劃(教學計劃)、學科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材。
24.人的身心發展:人的身心發展是指人的身體的發展,知識、技能的獲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審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體、美、勞幾方面的發展。
25.洛克在《教育漫話》一書中提出了“紳士教育”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他在教育目的論上持個人本位論主張。
26.焦慮是教師對當前或預計到的對自尊心理有潛在威脅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種類似于擔憂的反應傾向。
27.不管是正式群體還是非正式群體,都有群體凝聚力、群體規范、群體氣氛以及群體成員的人際關系。
28.在通常情況下,課堂氣氛可能分成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三種類型。
29.積極的課堂氣氛是恬靜與活躍、熱烈而深沉、寬松與嚴謹的有機統一。
30.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學結果的最客觀和可靠的標準,教學結果的測量必須針對教學目標。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