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世界教育改革趨勢:教育終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術現代化。
3.英國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培根對教育學的獨立做出了重要貢獻,于1623年首次提出;夸美紐斯是使教育學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的《大教學論》被看作教育學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標志。
4.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教學與發展》中以一般發展為出發點,提出了“高難度教學”、“高速度教學”、“理論知識起知道作用”、“理解學習過程”和“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展”的五大教學原則。
5.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演化和創造出來的,并為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掛念體系、行為規范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一種整合的結晶。
6.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個體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感知運算水平、前運算水平、具體運算水平、形式運算水平。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認為人的道德認知遵循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7.人力資本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的。1960年12月,他在美國經濟學第78屆年會所作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講演,被稱為人力資本理論創立的“憲章”。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是“人力資本”。
8.《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9.騎士教育是一種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體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宮廷學校是設在宮廷之內專門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學校。
10.盧梭和裴思泰洛齊等人繼承并發展了夸美紐斯的自然教育思想。盧梭是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愛彌兒》中提出了自然與自由教育的思想。他人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貴的是自由。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思泰洛齊則認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則全面地、和諧地發展兒童地一切天賦力量,教育應做到智育、德育和體育地一體化,使頭、和心和手得到發展。
11.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夫雷什中學》中系統論述了他的全面和諧教育思想。被稱為“活的教育學”。
12.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空間物態形式,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學校物質文化有兩種表達方式:A.學校環境文化;B.設施文化。
13.遺傳決定論的代表人物:英國的高爾登和美國的霍爾。
14.教育目的兩種對立的觀點:一是個體本位論,其代表人物有中國的孟子,西方有盧梭和裴思泰洛齊;二是社會本位論,其代表人物有中國的荀子,西方有柏拉圖和康德。
15.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
1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規定為考科舉的固模式。
17.西歐中世紀主要學校類型教會學校,分為僧院學校、大主教學校、教區學校。
18.教育多元化表現為:培養目標多元化、辦學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學內容多元化、評價標準多元化等。
19.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說”,“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張:①取消封建等級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認為紳士教育使最重要的,甚至反對資產階級的子弟同勞動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學校禮接受教育,主張紳士教育應該在家庭中實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話》當中。
20.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認為,教學應該以掌握學習為指導思想,以教育目標為導向,以教育評價為調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學習理論體系。
21.規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種確立組織機構,明確成員角色與職責,規范成員行為的文化,主要有三種表達方式:一是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二是規章制度;三是角色規范。
22.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美國的華生
23.二因素論的代表人物:美國的吳偉士和德國的施太倫。
24.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要為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各級各類合格人才,“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這就是“四有、兩愛、兩精神”。
25.最早提出“學校文化”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學者華勒。1932年,《教育社會學》。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