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是重要保障。
拿起話筒就能講,講了還能讓人聽進去,記在心里,落實到行動中,這樣才能凝聚人心、匯聚眾力。
一段樸實的播報,卻意外收獲了大量點贊。天津市薊州區西龍虎峪鎮東頭百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志春為了勸村民疫情防控期間“不出門、不聚餐”,用大喇叭廣播:“不要以為你上人家去,人家就很歡迎你,別太自信了!”這段接地氣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人民網)
模擬試題: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是重要保障。天津市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為了勸村民疫情防控期間“不出門、不聚餐”,用大喇叭廣播:“不要以為你上人家去,人家就很歡迎你,別太自信了!”這段接地氣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對此,你怎么看?
中公分析:
表明態度:
疫情就是命令,防疫責任重大。為了做好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宣傳工作,各地各出奇招,農村大喇叭、無人機、微信群共同上陣,構建起了從線上到線下全方位的宣傳體系。題干中是天津推動基層群防群控工作的一個縮影,利用大喇叭及時宣講防疫科學知識,快速消除各種謠言、傳遞必勝信心,廣播內容也便捷直接、明白易懂。事實證明,這種方式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宣傳中能發揮重要作用。
積極意義:
1. 成本低廉,經濟實惠。大喇叭廣播是一種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這種宣傳手段自身有著天然無法比擬的優勢,幾乎不需任何成本,既節約了宣傳材料如宣傳條幅等物資材料,又能讓大部分人力從繁重的宣傳工作中解放出來,不必走街串巷,大大降低了宣傳人力耗費。
2. 傳播高效、覆蓋面廣。一個大喇叭掛在村里、社區居委會門口,不時傳出村委會、居委會的聲音,老百姓即使足不出戶,大事小情也全知道。尤其那些不識字的老年群體,也能夠全方位覆蓋,做到人人知曉、家喻戶曉。
3. 喜聞樂見、 益于推動社會共治。目前全國上下多地的大喇叭不少都是用本地方言廣播,讓人一聽就感到親近親切。如天津方言、河南方言、東北方言等等,不少社區還自編快板、“三字經”、三句半等,用個性十足的形式將防控知識要點掰開揉碎了講、做成通俗易懂的內容,讓宣傳變得好聽易記接地氣。疫情防控內容一經大喇叭“喊”出來,就拉近了與百姓的距離,傳遞出信心和力量,成為群防群控不可或缺的一環。
推廣落實:
1. 挖掘典范,進行全面推廣。在各個省份各個地區,尤其基層農村和社區,定期收集大喇叭宣傳內容,從中甄選出那些硬核的、反響熱烈的例子作為范本,并利用新媒體如抖音等做好全面推廣,發揮典范率先垂范作用。
2. 因地制宜,防止千篇一律。各地區應該結合當地特色與本地疫情的特殊性,各地應該組建專門宣傳小組,吸納各類人才,充分利用各類藝術形式如快本、三句半、二人轉等,做好信息的包裝設計,使防疫消息更能深入人心,記憶深刻。
3. 動態更新,謹防信息滯后。各地不僅要關注信息的差異化、趣味性,更為重要是要關注信息的時效性。就拿戴口罩來說,關于如何選擇口罩的種類、使用后的處理方式、使用周期等,一些自媒體的說法是不盡相同的,或者在某個時間段如此,但事后又被否定的也不在少數,各地務必緊跟信息更新的步伐,防止閉塞,切實讓大喇叭發揮真實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