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知識為活動提供定向依據,而技能控制活動的執行。
3.高原現象:在操作技能練習到中期,會出現成績進步的暫停頓現象。
4.聯結派以桑代克、華生、葛斯瑞、赫爾、斯金納為主要代表。
5.認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為主要代表。它們主張“完形說”。
5.1908年,我國出現了第一本關于教育心理學的著作,是由房宗岳翻譯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實用心理學》。之后,又出版了陸志韋翻譯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概論》。陳德榮翻譯蓋茨的《教育心理學》。
6.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
7.教學活動設計要求:(1)教學目標的多重性,不僅是知識與技能,而且還有過程與方法,還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2)教學資源的構建性,要求根據教材提供的資源與建議,重新組織課程資源:(3)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即要考慮到教學過程中有創新的成分,不可預見的成分;(4)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提倡求疑、創新。
8.傳統的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主流的,其設計思想主要是以行為主義作為基礎的。
9.研究性是一種學習方式,是指教師或其他人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
10.研究性學習:問題為載體、探究為核心、綜合為特征。
11.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國教育組成部分是在1912年。
12.教學方法是師生共同活動方式。
13.新中國第一次學制改革是在1951年。
14.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特征。知識、技能達到遷移程度,能“舉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進能力的發展。
15.情緒是與生理需要相聯系的;情感是與社會性的需要相聯系的。基本情緒分為:快樂、悲哀、恐懼;情緒按強度的持續時間可分為:心境、激情與應激。
16.克服內外困難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17.意志行動的目的沖突有四種形式:雙趨式沖突、雙避式沖突、趨避式沖突、多重趨避式沖突。
18.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的第8次課程改革。其改革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1)醞釀準備階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訂了18個學科的課程標準,20個學科計49種教科書);
(2)試點實驗階段(2001年9月,38個實驗區,高中2003年秋進入);
(3)全面推廣階段(2004年與2005年全面展開)。
19.新課程的特點可歸納為六個創新之處:(1)課程目標的創新,每門學科的目標至少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2)課程結構的創新,強調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3)課程標準的創新,用課程標準取代過去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4)教學的創新,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關注體驗性教學,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5)課程評價的創新,提出了發展性的評價觀,側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教師的成長。(6)課程管理的創新,強調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
20.彼得羅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編的《年齡與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將學習分為兩大類:反射學習、認知學習。
21.《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獻,比西方最早的古羅馬的昆體良《論演說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學相長”“及時而教”不陵節而施,“長善而救失”“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禁于未發。
2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專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大教學論》。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23.新型的師生關系——平等、理解、雙向。建立的途徑——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24.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
25.教師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
26.“狼孩”說明遺體本質在人的身心發展中不起決定作用。
27.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造成人的片面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分工。
28.最早提出美育一詞的是席勒。
29.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經活動分成許多類型,其中有四種典型類型與氣質類型對應:強、不均衡型為膽汁質;強、均衡、靈活型為多血質;強、均衡、不靈活型為粘液質;弱型為抑郁質。
30.性格是一個對現實的穩固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征。氣質形成得早,表現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現在后。性格是個性中的核心部分。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